清影艺术空间即将呈现艺术家大卫·伊兹霍夫 David Ilzhöfer的首次亚洲个展“龙虾”(Lobsters Don’t Age)。展览将于2025年4月12日15时开幕,展期至5月18日。
伊兹霍夫近年来的创作始终围绕绘画与雕塑展开。周遭世界的一切都令他着迷——那些怪癖、曲折、失败的尝试、偶然飘进耳中的对话、漫不经心的欢愉与俏皮的残忍,还有长久萦绕的恢弘神话故事,简而言之,是永不停息的琐碎之流,是自我生成的档案库,暗涌着裂痕与矛盾。
深受荷马史诗中珀涅罗珀(Penelope)的影响,艺术家思考神话故事、现实世界以及永生的交织重叠。在他读到的版本中,珀涅罗珀成为了非自愿的永生者。漫长的等待,充满创意的拒绝妥协,忠贞与寿命的错杂,映射在现代生活中,照亮别样的交响。似乎有些荒诞地,大卫联想到龙虾——它们不因衰老死亡,而亡于脱壳的痛苦与耗力,或更诙谐地,被其它生物吃掉。这逐渐变成一种思想游戏:若某人获得永生,在穷尽一切可能之后,会如何存在? 大卫的结论是:他们将成为档案的编织者,成为观察者活在别人的历史中,通过他人遗留的残迹、重历他者的欢愉。
伊兹霍夫的创作试图捕捉一种抵抗线性时间的姿态。受十八世纪洛可可祭坛与十九世纪全景画人造景观的启发,他尝试将绘画与雕塑作为时间性媒介进行实验,使观者游移的视线持续处于运动状态,在人物、笔触、图层、凸起与闪光间不断延展并增殖,探索层叠之中隐藏的多重动向。初看往往令人错愕,这些狰狞、怪异、紧张甚至扭曲的形象,似乎凝结跌宕起伏的瞬间,又潜伏着戏剧化的汹涌。但它们或许并非心理畸变的投射,而是未被滤镜篡改的真实。艺术家或许在悄然呈现对当代视觉规训的抵抗:在磨皮与液化泛滥的时代,他以颜料凝固真实的失衡瞬间——刷牙时的表情失控、拥挤不堪而歪斜的头颅、高声合唱时的脸色斑斓。“狰狞”在此成为一种生理性的档案,记录肉体在重力与情绪中自然坍缩的形态。
作为其绘画实践的一种延伸,伊兹霍夫钟爱纸浆雕塑。或许只因双手贪恋揉碾报纸的触感,抑或享受不同维度间的变幻互文与对话。在纸浆的制作过程中,无数文字与图像的碎片融为混沌的灰色泥质物,湿润、粘稠,可塑性无限。树脂涂层上隐约的裂纹仿佛碎瓷的堆砌,封印住信息爆炸时代的集体性焦虑;蜡质包裹的滑稽人偶,既像出土的远古祭器,又似被未来文明遗弃的赛博格胎儿。材料在此成为隐喻的刑具——当文字的意义被肢解,材质的脆弱与韧性反而显形。
伊兹霍夫坚信世间没有丑陋存在。某种程度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逃避现实的工具,是创作时脑海中闪回虚构的微型叙事。在故事无法再被口耳相传的时代,片刻即能建构回环的神话。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