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展览 > R3PM3 > 微访谈

R3PM3

Q
A

陈栋帆: 上次一起吃饭的时候,你的一个朋友问:你们是怎么认识喷喷的? Inna说是在展览上先认识作品开始的。我一时语塞,脑子蹦出的画面是你骑着摩托车被警察追的画面,哈哈,匪夷所思!我记得美院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在地面上看到男女厕所标志的涂鸦,一打听说是油画系一个叫喷喷的干的,有人说你在杭城涂鸦半夜被警车追——虽然是学生时期的八卦,但画面感太强,让人有种出去拼了的刺激,以至于十几年后还记忆犹新。 不过我倒想把问题抛给你:你如何认识“周轶伦”这个艺术家和他的工作的?

周轶伦: 那时候我对涂鸦的兴趣完全不在什么技法或图案,我没什么好的喷漆,喷漆的颜色也少。我的兴趣就是我闯祸有理由了:“我是在做涂鸦”,哈哈。我最喜欢搞破坏的快感。不过涂鸦者这个称号没什么档次,后来我做了“艺术家”,大概也是觉得这样我能有个护身称号。这样即使我不工作,我可以说我在做艺术家;如果我做了纹身,我可以说我在做艺术家;要是做一些常人不明白的事,我也可以说我在做艺术家。反正“艺术家”是现在这个社会上可以让人相对自由生活的一种安慰称号。

读大学那会我可能还只知道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我有被别人叫做艺术家,但也是后来才知道还有种“艺术家”是什么都能做的,为所欲为,那不是正合我意?我爸妈知道我做艺术家了,也管得少了。我们爸妈这代人有相当高的比例都是把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学习进步放在他们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位置,并全身心为其付出,所以我从小接受严肃教育,童年几乎都在学习中度过。进了大学,我自我发挥得有点收不住了,像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孩,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 整天玩自行车、篮球、攀岩,反正代课很容易有些生活费。那时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玩一些刺激腺素的运动上,要不就是放在晚上出去喝酒把妹上。

结果我就这样一直玩到了毕业后。还好我运气和机遇比较好,毕业后还有画廊找我合作,随便画画还能卖钱。当然我又可以有大把理由和时间来玩各种新奇刺激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读大学前,我像在一个我每天闯祸挨骂努力学习的世界,大学时我有点像在另一个世界读高中,再之后到现在我更像在读大学,通过做展览、和画廊机构合作学习新的知识,认识并接触更多的社会和世界。闲杂,是时候为毕业后做打算了。 这个过程整个就像大学后的自我学习实践课程,我从崇尚艺术、相信艺术、沉浸在想象中的伟大的艺术中,到怀疑艺术、抵制艺术、再到现在更是要忘掉艺术。其实并没有艺术这样东西,人生之中还是把菜烧好这件事更要紧点。(其实最后一句我完全没有看懂,后来听他表述之后,我终于懂了——他的意思是把艺术忘掉,去顾及生活中更多有趣的事物,才能真正懂得艺术。但他自己写的这句话未必能表达出他真实的内心想法。)

陈栋帆: 让我们先谈谈 “R3PM3” ,这些数字有特殊的含义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

周轶伦: 要说意义根据这几个字母我应该说——可以编造出一堆:数字“三”无论是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被作为神秘的象征。“三”在符号象征体系中,几乎不含任何反面意义,其象征意义涉及到宗教思想、传统、神等诸多领域。

民间故事中有“三度走运”一说,基督三位一体的教义使得基督教唯一的真神能通过圣子与圣灵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这足以说明“三”可以取代“一”成为全能、力量和统一的象征。 在古代神话中,三神一体是古代及观念世界的特征。如:美惠三女神,命运三女神,戈耳工,格里伊三姐妹,及复仇三女神。甚至缪斯九女神亦暗示她们但个是三个三位一体的神灵。 同样的,在世界各种不同的宗教派别中也都有关于对“三”的崇拜记载。印度教的三神一体—创造之神婆罗贺摩、维持之神毗湿奴及其毁灭之神湿婆。

而佛教徒则把知识(菩提)称为“三全”,这种观念包含自我,凡身即乔达摩佛陀及受佛保佑的众信徒。由此又派生出具有象征意义的“三大法宝”:戒律、佛和芸芸众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正反命题是通过综合连接在一起的,因而数字“三”给人以完美和神秘的无尽联想。

人们还常说“第三次准灵”,而神话中的英雄们必须要完成三件大事方可证明自己的伟大。男性和女性这种二元性只有在母亲、父亲、孩子的三人组合中才变的完美无缺。 “三”作为神秘数字的另一个表现是它象征了传统文化的宇宙框架。数字“三”隐含了几乎关于创造力量的各个方面,如:头、脑、身体与精神,出生、生命与死亡,过去、现在与将来等等。在许多宗教传统中,“三位一体”的象征各有其不同的故事与寓意。 在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眼里,“三”是一个和谐的数字,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则认为“三”代表完整,因为“三”既有首尾,又有中部。道教同样认为“三”是力量的象征,因为它暗示着一种中心元素。

R可以说是“啊”,一种发语词。腓尼基人称R为resh,意为头的意思。我觉得R最适合开始字母,而PM是最近听到最多的英文字母组合。这些只是随便找到的现成的意义,当然每个人应该可以自己去定义。现在牌子许多都是英文的,不说人们不全懂,但是很多时候人们的确不懂,特别是字母数字互相没有关系的,就更难猜是什么意思了。最早我连KFC都不知道具体含义,还以为是三个中文拼音首写缩写。名字的含义,可能创始人会更在乎吧,是吗? 但我觉得“含义”关系不大,其他人觉得名字好记就行。所以取这个名字我不想有什么含义,好记就行。这样拓展想象空间也大,怎么定义都可以。它的简称更只有R3,中文和阿三差不多,刚好大学里有些同学这么叫我,这不就又有意义了吗?哈哈。

这个项目基本就是,我先借用艺术的幌子做了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再用艺术的名义让大家参观、购买,于是我可以 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回到一个设计师或工人的角色,我用日常物品生产了些新的日常物品。这些东西没有什么艺术性,只是衣服、鞋子、首饰、甚至还有些家具,以及奇怪的演奏乐器。他们的意义在于被使用。

装修这个空间的装饰品\\画以及一些图片照片,反而相对更艺术些。毕竟这次找的场地是画廊,所有的内容都“艺术”了起来。 不过同时,把画廊做成 “商店”,又让里面的东西都商品化了。在这里,人们喜欢不喜欢一样物品,没有了“艺术道德感”的束缚。
项目会继续,场地会寻找新地方。能和画廊合作当然最好了,但如果在商场、饭店或宾馆放这个展览也不错,因为每个地方的不同,会让作品带给观看者不同的感受,以致于他们对作品喜欢程度都会不一样。比方说,意见作品放在路边,马上会被扫走;然而被放在画廊中时,很多人出于礼貌可能都不敢去碰。
人们为什么而觉得这样东西是艺术品呢?因为作者?放置的地方?还是价格?很多时候这些元素其实缺一不可。同时,虽然东西并没有改变过,观者的心情一直在变。

陈栋帆: 你说“清影带橱窗的白盒子空间特别适合这个商店”,这次个展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场?展览或是商店?还是以“商店”为名义的“展览”?这些雕塑的服饰像是属于某个品牌,但这些“商品” 又更像是艺术家的“作品”。

以展览为名义的商店。没开张前不太好说现场。我希望是个长期的项目,这次画廊大体会像一家卖衣服的商店,几乎没什么画廊的痕迹。但这确实就是家画廊,商店只是这个月的伪装,商店的属性强迫修改了这个空间的定义,而空间里的衣服和其他物品又强迫修改了衣服和这些物品本来的组合形态,被统统加入到了一个不存在的品牌中。所有作品每样只有一件,价格相对也较高。项目结束后,商店将变回画廊,如有卖出的商品,那这件商品就在此刻晋升为艺术品。

陈栋帆: 这也是对过去展览模式的重新改造,将艺术作品转化成了品牌,像逛商店一样看展览?那么现场我们最大的疑惑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如何观看。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这个不存在的品牌,“R3PM3” 的作品一开始就被设计可以穿戴和使用的吗?展示这些衣服的神秘雕塑却又在提醒我将要购买的不是普通的商品,包括所有的细节让我熟悉却又陌生,仿佛这一切不是来自这个时代,更像是某个神秘图腾部落被遗落的文明。

周轶伦: 自从第一样东西被打上R3PM3这个标记,这个标记就存在了,只是还不是一个合法品牌。它也算不上一个品牌,算是一类产品的代号。我开始就把它们做成普通可以使用的产品式样(比如衣服、裤子、鞋子、戒指、挂件、配饰等)。 那是一个已经被遗忘掉了的部落,他们应该还在,商品社会使他们隐藏起来了,他们又通过这些特有的商品让人们看到。不需要关心,认同,这些是他们的东西(此句无力看懂,据周说部落是一群人组成的,但是这句话里我没有看见“人”的痕迹,所以翻译我也直接译成。人们就当这整个展览是一整个作品那样观看吧,我看展览都会这么看。这样一来,展览的空间就相当于给作品做了一个大包装盒了。

陈栋帆: 在我的工作室,你说喜欢“画好后就是旧画的感觉”,怎样理解这个“旧”。

周轶伦: 只有一部分画是旧的,还有些像未画完的画,这样做是为了更接近绘画的本质。 我最早画画的时候,经常搞得手很脏,一不注意就把画面、框子和纸弄破搞脏。后来我就有意地把各种破损、败笔和污渍等安排在构图当中,还带点心安理得。 很简单地,我就是喜欢这种有亲切感的质感。这种形式把那些陌生的画面和人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画面源自报纸杂志图片,那些图像,国外的比较多。 看似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这个世界,知道了更多东西,反倒越看不见自己了](这句语病的主要问题是不知道这个很多画面是他作品的画面杂志的画面,而图像和画面是不是同一种东西,也没有讲清楚;还有国外的,是指国外的杂志还是国外用这种形式比较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