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将 策展
清影艺术空间欣然宣布,将于2022年11月5日推出艺术家郑文昕个展《参数拾遗》,展中作品多为艺术家的新近之作,以数字时代的屏幕经验为灵感来源,以观念化的方式进行图像实验,同时,这些绘画延续了现代性的平面趣味,它们既不追求完整的叙事结构,也不通过描绘现实空间来模拟日常世界。因此,这些作品是观念性与绘画性的协商,是个体感知经验的表达。
展览以“参数拾遗”为中文标题,一方面指出了艺术家使用的图像母本来处,其源自智能手机应用的社交媒体,数字化程序使其成像与传播;另一方面,表明了这些图像材料的二手特质,及其获取的偶然性。作为“偶拾图像”,它们激发了艺术家探索其表现力的欲望,在艺术家的创作思绪中被反复地裁剪、缩放、拼接、修饰,形成具有心理启示性的画面。需要指出的是,展中的不少作品,从创作的开始到结束,在漫长的时间中经历了思绪的中断、判断的悬置,回忆而生的情感,使画面具有了某种“温情”特质。正如郑文昕所言:“如果过度信息碎片给我们带来了熵增的现实,那我绘画的过程也是在消减这种熵,并且得到情感的释放”。
绘画是艺术家观看经验的映射,不同艺术家对图像的态度,反映了各自的艺术取向。“影像绘画”在2000年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场域中成为一种风潮,并发展出多元化的面貌,正是丰富的传媒图像、广泛流传的影像,促成了此类绘画的创作。而更多的画家在这个“图像化的现实”下成长起来,他们熟悉这个网络时代中的一切元素,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更贴合当下的认知、经验、思想和情感,这也可以理解为架上绘画在数字时代的自我救赎。
在这一时代语境下,郑文昕的创作区别于习见的图像处理方式,她的思考并不寄托于简单的选择和复现,她的态度一直蕴藏在目光中,其绘画更像是对这种目光所进行的省思与表现——在今天,屏幕图像成为了人的认识来源,形成了新的视觉经验,从而改变了人的观看方式与思维方式。同一个屏幕上,一个“视窗”中的文本或图像,与其他“视窗”中的文本或图像,不期而遇了。多组数据被同时展现,而每个要素都被要求单独观看,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系统性的空间关系,使用者可以同时进行线上聊天、视频播放与文稿输入。这些散布在界面上的视窗所构建出的现代视觉系统,呈现出碎片化、同时的、多重的、可改变时间的时空感。正如布莱森所说:“画框原有的秩序被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叠加或平铺的秩序”。多元并置、多重视窗的屏幕视觉语言,重塑了人的认知方式。智能手机屏幕所给出的非线性、随机性的阅读特质,构建了由搜索、扫读、略读、跳读等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徘徊式阅读”。
郑文昕的作品,正是对这种图像阅读方式的回应。她自身的绘画根基,她对媒介的敏感性,以及寄予其中的情怀,使她的作品较于后网络风格的绘画更具人性的力度。而令人寻味的是,她以绘画混合、凝固了自身对于诸多屏幕图像的心理印象,从而形成一个自洽且永恒的新图像。同时,它们又被重新上传到网络,成为屏幕前观众徘徊式阅读中的一个瞬间。
收起